设置

关灯

第603章 林院士 (3 / 4)

《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回避的办法是:当小组和大会介绍、讨论某候选人情况时,凡属与该候选人有以上关系的院士,应暂时离席,待对该候选人介绍、讨论完毕,再进入会场参加对其他候选人的评审,投票时不回避。

        在这一环节,林楼的年龄问题又引发了争议,但是他的成就实在是太硬了,新中国第一位国际顶级大奖获得者的身份,还有他那些刊登在国际顶级期刊上的文章,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的著作都让人无话可说,于是顺利获得通过。

        然后继续公示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并由主管部门审核把关,通过后进入第二轮评审,从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中,产生正式候选人名单,除了增加候选人自我介绍、回答问题的环节之外,评审程序和办法与第一轮评审基本相同,参与评审的人员有变化。

        第二轮评审会由全院组织,集中统一进行,林楼在评审会上进行自我介绍,围绕提名书主要成就贡献的范围,实事求是地介绍本人在完成重要工程项目中所发挥的作用、解决的工程技术难点、创新之处等。

        然后学部评审会要对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全部候选人逐一评议。经学部评审会认真、全面评议后,进行无记名投票,按增选名额120%的比例,依得分顺序,产生正式候选人名单;要是有举报,对被投诉候选人的有关调查核实材料连同其投诉信,一并提交评审会参考,在对被投诉人评审时,有关院士应根据常委会研究意见,将有关调查核实结果向会议进行说明。

        等通过了这轮评审,就公布最终候选人名单,进行最终的评选,选举实行等额无记名投票,获得赞同票数超过有效票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当选。

        要说这些环节其实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回避原则,实际上院士的直系或者旁系亲属参加院士评选的比例并不高,反倒是存在师生关系的更多一些,但师生关系似乎不在回避范围之内,这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

        但细细想来似乎也没办法,因为院士往往都是各自领域的大山头,门下弟子众多,这些学生能成为他的弟子,在基础和天赋上肯定没问题,然后又享受了院士级别的培养,能够比其他人更便捷地参与各种大项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日后继续成为院士好像也不稀奇。

        但是这必然会引发学术上“同宗同族”的现象,就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从创办后到2018年的60年时间,培养的本科生平均每1000人就有一位成为了院士,这是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的。

        这里面固然有中科大教学质量过硬,学术氛围突出的原因,但要说和中科大数量较多的老院士没有关系,估计谁也不信;这对那些出身其它学校的院士候选就真的公平么?

        同时在第一轮评审中,除去不参与投票的资深院士,各个学部拥有投票权的科学院院士人数仅为几十人,也就是说寥寥几十人的意见就决定了一位学者能否将一只脚迈过通往“院士”的第一道门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